上瘾

这几天不是到年后了,事情基本都忙完了,和同事随便聊聊。

同事言语里都是焦虑:三年来的网课直接把孩子上废了,短视频刷的根本停不下来,又焦虑又生气的不行。

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点,很早就打算聊聊上瘾的这个点,就借着机会讲讲吧,当然了短视频是互联网新技术带来的,而人上瘾是千百年来经久不衰的话题。

自从大航海时代以来,从1500-1800年大约有1000万左右的黑奴经过三角贸易送到美洲,最开始绝大部分从事种植园工作,说得再直白点就是主要从事烟草、咖啡、和蔗糖,因为这些是刚需。

仔细研究后才明白,原来,类似糖这种能让人上瘾、刻在骨子里的东西,才是人类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

那些能让人上瘾的东西,才是真正的刚需,做成生意才是暴利,俗称上瘾型经济。

除了我前面提到以传统烟、咖啡、和糖外,还有酒、盐、黄、赌、毒这几大类,现在还出现了以短视频为代表的新技术上瘾型文化,这个我后面再讲。

孔圣人讲:“食色性也”,意思就是说,性和吃饭一样,属于刻在基因里的东西,是改不掉的。

春秋时期,那个著名的宰相管仲就开办了“国营”性质的官办妓院。

“管子之治齐,为女闾七百,征其夜合之资,以佐军国”这些女性为齐国能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做出了巨大贡献。

直到清代,这片土地上是一直都有官办妓院的,直到新中国成立彻底扫清余毒。

不得不说,这些以往的官署妓院,一来服务蠢蠢欲动男性,二来赚取利润补充朝廷财政。

在中国从事卖淫嫖娼是违法的,但在世界部分国家依旧是合法的,想想世界上有多少服务于“黄”的相关企业产品,避孕套、情趣用品等,每年又给世界贡献了多少税收?

这就是人性啊。

直到现在,有部分年轻女性为了钱财而出卖肉体,有些人不理解,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妙龄少女自甘堕落的新闻。

上瘾

当然这是违法的。

马克思曾说: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至于赌博,更是以小博大的代表。

普通人哼哧哼哧数月,才能挣万把块钱,可你身旁的哪位老铁,梭哈一把,收益可能是几年甚至是一辈子都挣不回来的钱,花费的仅仅是一瞬间和极微薄成本。

这种以小博大,不劳而获的快感是赌让人欲罢不能的原因,伴随着人类文明绵延千年不曾消失。

像中国自古以来的,斗鸡、赌牛、斗蟋蟀、欧洲的斗兽场、斗牛、赌马,等到动物在赛场上搏杀出结果后,一部人就可以获得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利益。

到了现代社会,博彩业在全世界110个国家和地区广泛流行,身边无数人有空闲时间都会去买两张彩票碰碰运气,用几块钱就可以换得一整天的希望,这种心情和自古以往的赌也没啥区别。

放在婚恋市场上,部分男同胞们想抱富婆,女同志想坠豪门,这是黄和赌的“完美结合”,妥妥的玩明白了。

这也是人性。

总之,黄和赌的逻辑,一直是社会经济运行的一部分。

如果说,黄和赌,能够通过道德修养和自我控制来调节的话,对于身体所必需的盐、糖为代表的物质,则是身体所必需的。

在身体机能面前,一切外在因素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盐对人的重要性就不用多说了吧。

大量研究表明,当盐分进入人体时,人脑的杏仁核区域会分泌一种物质,对人的情绪产生明显影响,盐分中的钠离子和氯离子是人体电化学信号传递和体液渗透压维持的重要组成。

如果人几天不吃盐,就会全身乏力,短时间内喝进大量的水,也会打破人体盐分平衡,造成水中毒,所以医生都会建议严重腹泻和剧烈运动损失大量盐分时,可适当补充淡盐水。

对人体这么重要的东西,肯定会产生暴利。

还是春秋齐国的管仲,官办妓院的同时,也提出了“官山海”的政策,对盐铁实行专卖,汉武帝也令桑弘羊对盐铁实行国家垄断经营,极大充实了国库,这是讨伐匈奴的资本,在封建时代,私自贩盐都被视为重罪。

对盐实行官营最严重的是元朝。

蒙古人将盐业做到了极致,官方价格比产地价格提高了接近500倍,短时间为统治者带来大量收入,但也带来灾难性后果。

元末几个起义军首脑很多都是盐贩出生,像张士诚、方国珍都是有名的大盐贩,朱元璋虽然没有直接贩盐,但是得到了盐贩的大力支持,这才有了贿赂郭子兴,招兵买马的故事。

所以有种说法认为,元末乱世,实际上是一帮盐贩夺江山。

可以说,盐改变了人,促使人进化,也促使历史进步。

对于糖来说,同样是暴利型物质。

研究表明,糖可以刺激大脑,提供能量,并且促进多巴胺分泌,使人产生欣快感,这是刻在基因密码里的东西。

我们现代人都知道要想健康,就得少盐少糖,拒绝高糖食物,几乎就等于拥抱健康,但在工业革命以前,糖非常难得,不要说普通人,古代贵族吃糖的机会也并不多。

就像文章开头说的,大航海时代以来,欧洲人发现加勒比海地区气候适宜,特别适合种植甘蔗,满足西方对糖需求的同时,也间接促成了奴隶贸易,在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后,甚至促成了后来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爆发。

1513年,葡萄牙国王为了炫富,送给教皇一尊糖做成的等身塑像,以及围绕在周围的12名红衣教主、300根1.2米高的巨型蜡烛。

围绕糖的生意,直接促成了世界第一个黑人国家海地的独立……

所以,糖和盐不但是人体构成的基本要素和必需品,也是通往现代社会大门的钥匙。

这些高糖、高盐食物构成了现代快餐业的基本,汉堡、薯条、薯片就是“垃圾食品”的典型代表。

所以,快餐这种西式餐饮为什么一经出现就牢牢抓住全世界人的胃,本质上还是掌握了糖、盐的“合法”上瘾性。

但是,像毒品就属于彻彻底底的不合法上瘾。

研究表明吸食毒品后产生的多巴胺(令人欣快的物质)是性爱的百倍不止。

当年英国人百思不得其解小农经济中国的需求时,便利用鸦片烟作为武器,荼毒中国百姓的身体,搜刮中国经济的白银,让中国以差点亡国灭种的代价跌跌撞撞爬进近代史,这是利用毒品谋取暴利的典型。

如果说,糖和盐是人体的必需品,是但需要时刻注意不能过多摄入的话,毒品则是需要时刻铭记远离的有害物质。

到这里我们就可以阶段性的总结一下,像黄、赌、毒,盐、烟、酒和糖所以成为上瘾物质,根本原因在于这些东西都有强烈的刺激性,令人产生短暂的欣快感。

这种强烈而短暂的快感,是人体作物生物机能对外界物质的正反馈。

人本身就是惰性很强的动物,几乎对于所有人来说,如果想做成一件事情,就必须要有及时的正反馈,这样才能逐步深入,直至下一阶段的成功,但一般而言这种反馈往往是不及时的。

像黄、赌、毒,盐、烟、酒和糖这些成瘾性物质的对人体机能的反馈,恰恰是最及时的。

这些传统的上瘾型经济能成为暴利,靠的就是这种人性的特点,最终让普通人成为了资本的奴隶,进一步改变历史进程。

北美印第安人原本不喝酒,但英国和法国将朗美酒运到了北美,和印第安人交换皮毛,享受醉酒带来的愉悦感的印第安人,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朗姆酒,不惜攻杀同胞,摧毁赖以生存的深林和草原以换取欧洲人需要皮毛。

同样的,原本只有印第安人吸食的烟草,经过欧洲人流向了全世界,最终让全世界数十亿人成为了尼古丁的奴隶。

简单来说,能为多少人提供爽感,就能拥有多大的财富规模。

提供爽感的人成了上帝,操纵芸芸众生,享受爽感的人,自觉或被动成了奴隶和韭菜。

彩票、快餐、避孕套、可乐、烟草和星巴克这些上瘾型物质,构成了现代社会的砖瓦,是现代社会畅通运行的能量。

美国的部分州、加拿大、英国部分地区大麻已经合法化了,甚至出现了添加大麻的部分食品,这就是典型的政府管不住底层,也说明了底层社会的开始糜烂。

去年4月马斯克曾说,要收购可口可乐,同时将可卡因放进去,惹得全世界一片惊呼。

马斯克这真是把上瘾型经济玩明白了,可口可乐本来就是提供爽感的,加了可卡因,以后岂不是要升天?

要我说,加不加无所谓,反正也卖不到中国,我们抵制一切形式的毒品。

除了这些上“硬性”不需要任何门槛的上瘾型物质,还有些需要门槛的“柔性”上瘾型文化。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国内流传经典的五大名著,其本质上就是能为读者提供上瘾型爽感的文化产品。

《西游记》一路降妖除魔,腾云驾雾的屌丝逆袭感,《三国演义》“樯橹灰飞烟灭,天下我有”的谋士爽感,《水浒传》打家劫舍,“有朝一日刀在手,杀尽天下欺我狗”侠客爽感,《红楼梦》描绘大众喜闻乐见的“豪门落魄”的爽感,《金瓶梅》可以说是高级“知识分子”的意淫的爽感了。

说白了,通过对一个人物角色的前、后期定位完全不同,在前章通过详尽描述多积累些读者对角色的同情心,再利用故事情节将人物地位完全改变,制造落差,而这种心理落差就是爽感的来源。

不光是国内,国外作品也同样如此。

国外最有名的《白雪公主》,高高在上的顶层社会的公主落魄、屌丝逆袭的七个矮人,王子英雄救美的幻想,对蛇蝎毒心皇后的正义伸张,各个都直击大众心中的爽点,怪不得国内外通吃。

像前些年流行的金庸小说,令狐冲、乔峰、张三丰、韦小宝、郭靖、杨过等,最令人欲罢不能的就是故事前后主人公社会地位的巨大反差,让普通人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和爽感,这和这些年流行的打怪升级的游戏内核没有不同。

前些年爆火的国产剧《如懿传》、《延禧攻略》,韩剧《大长今》、《太阳的后裔》、《来自星星的你》等女主剧,欧美的《绝命毒师》、《权力的游戏》等故事缜密的人性、权力剧,甚至日本动漫《机器猫》、《海贼王》、《龙珠》等无一不是利用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人物质变的前后反差爽点套路,将读者一步步带入其中、让人欲罢不能。

不得不说,看得是真爽啊。

琼瑶剧的爱情也是如此,不要说爱情的套路就不是套路了,爱情的陶醉也是上瘾的一部分。

当然了,每一部逻辑严丝合缝的作品,光这些基本逻辑可不够用,必须得匹配合适的社会背景、经济、人物关系、和足够多的矛盾情节来推动人物的发展,要不然这么些年怎么只出了一个金庸。

金庸作品包涵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底蕴,小到丹心寸意、家国情怀、大到民族气节、佛儒道诗,但本质内核还是让读者够爽。

也正因为如此,只有大浪淘沙之后才能确定,谁是靠着爽点赚快钱,谁才是真正的精品,赚快钱的最终只能成为抗日神剧一样的笑柄。

上瘾文化的逻辑和上瘾物质有所不同,上瘾物质是没有门槛的属于任何人,而上瘾文化的逻辑是:谁的爽点覆盖面最广,谁吸引的人群覆盖面最广,谁就能收割更多的韭菜,赚到更多的钱。

所以,互联网逐渐形成了圈子文化,特定的上瘾型文化只能吸引到一部人群,就好比我的粉丝看微信的从来不看头条,看知乎的可能几乎不看小红书。

用这个逻辑去看饭圈文化,一波波的互联网“莫名其妙”的打卡风潮,咪蒙迎合女性的爱情爽文,各种令人匪夷所思的行为,并不是社会变了,看不懂,原来只是不懂市场。

挣钱嘛,生意,不寒碜。

上瘾

这两年,随着技术进步又出现一种新的爽点,我归类为窥探的爽感,那就是被国内外都有不少人都被“荼毒”的短视频,一种新型上瘾型文化。

利用大数据算法,持续不断的推荐相类似或者最新、爆火的视频,很多人一刷视频完全停不下来。

三年来很多人动不动就被封控居家,而手机又称为生活必备品,一阵阵刷短视频,不知不觉过去了一天,长时间海量信息的快速涌入带来的只有头晕脑胀。

不少人肯定听过视频解说:“这个男人叫小帅……”在国外无非是换成了:“this man……”,结果同样大获成功。

上瘾

这种“三分钟看完电影”的文化鸦片,把老外们也齁眼花缭乱,各个网络巨头纷纷推出了自己的短视频功能。

像国外YouTube的Shorts,国内的知乎、微信、小红书、头条、QQ、微博,甚至是浏览器……

上瘾

BBC报道里,许多英国大学生需要定期删除TikTok,不然他们就没法安心准备期末考试。

国内许多家长纷纷抱怨,疫情居家以来,子女上网课的同时,刷短视频成绩一落千丈。

在地铁上我们也可以经常见到这样的场景:父母为了让孩子安静下来,抱着盯着手机的孩子,而手机里大声播放的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看不懂的短视频。

……

启示

要我说,一切能让人成瘾的、能够短暂愉悦的都是双刃剑。

用在别人身上或许能事半功倍,用在自己身上就成了被割的韭菜,用国家用得好甚至能屠城灭国,用的不好能损伤根本。

举几个例子,纯属瞎编,大家可以举一反三。

街边的炸串小摊、层出不穷的各类奶茶店、明星纷纷开的火锅店,本质上就是利用人刻在基因里对糖、盐、油的渴望,所以想创业,这几个点可能是方向。

为啥很多女生喜欢吊着男生,本质上是享受被追求的快感,所以可以培养自己的气质和能力,创造别人心中爱情幻想,被人追很爽,追人也很爽啊。

说白了就是要让别人爽了,才能割到韭菜,挣到钱,才能自己爽。

我不是什么大V,由于做起了自媒体,身边有些人也问过我怎么写文章,其实核心也很简单,就是要读起来爽,说白了就是要写爽文,当然得配合写作技巧和叙事方法。

但是新人作家常犯自嗨的毛病:就是仅作者自己读起来爽,这是要注意和规避的。

当然在实际人情交往中,“愉悦感是财富密码”也是通性,无非就是求人办事时,手提礼物,嘴角摸蜜,毕竟别人爽了,自己才能爽。

最后我想再谈谈短视频。

很多人对类似短视频的新技术批判也可以看作某种话术的重复利用。

1858年电报问世时,《纽约时报》曾撰文狂批,声称用这种技术获得的信息非常“肤浅”,无法了解事实真相。

上瘾

电话诞生初期,历史学家和报刊编辑认为:这玩意不但破坏了阶级和家庭秩序,还会传播疾病,几乎对5G的态度如出一辙。

某种意义来说,新技术都是背锅侠,政客们鼓吹成阴谋道具,家长们视为荼毒青少年的罪魁祸首。

然后被称为“已经被毁了”的新一代,才会接纳新技术,然后再以老一辈的姿态,批判属于下一代的新技术。

这个轮回已经持续了数百年,每个地方都大同小异。

不过,我还是要说,对于自制力不强的未成年人,家长出手干预还是非常必要的。

当然,这点也同样适合成年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分享的知识,所有内容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人观点。如有侵权,请告知!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