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优势产业的争夺战

周昊 | 文 关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

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大山里,老林家几代人坐拥千年茶树,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老茶客,跋山涉水来此买茶叶,在家门口采摘叶子就可以赚得盆满钵满。而他的下一代,从小帮助父母数钞票,却厌倦这种生活。读书留学,历尽艰辛,坚定地要在现代化的大城市里就业发展,那里有他们的同类和理想的生活。

从前的鹤岗,因为很多人家里有矿,成为了外地人艳羡的幸福之城。如今也不过是十几年的光景,变成了大家实现房子自由的“网红城市”。

事实告诉我们,资源的禀赋并不是万能的,唯有产业发展才能稳定地创造经济效益,从而带动城市和人的健康持续发展,带来诗和远方。

地方政府从过去过度依托土地财政,坐等买家,又香又甜的财政收入发展模式,伴随着地产时代的结束而终结。城市竞争的下半场,拉动地方GDP的增长一定要依靠产业的带动和增长,从资源型政府变成服务型政府,你追我赶,开启了一场优势产业的争夺战。

城市化进程:优势产业的争夺战

产业链的建立,从补链强链到龙头的争夺

地大物博的中国,物产资源丰富,各地名胜古迹、农产品土特产丰富多元,城市形象和名片常常由此定义,先天的资源禀赋是城市的存量资产,而未来城市赛跑中,更需要产业发展带动增量,打造和重塑城市的产业名片,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深圳华为、芜湖奇瑞、佛山美的等等,他们就是城市产业的名片,代表着城市的产业资源和经济实力。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推动形成一县一业发展格局。一县一业是指做大、做强、做优主导产业,让每一个县能够培育出一个区域特色鲜明、比较优势突出、产业规模较大、产业链条完善、经济效益明显、市场竞争力强的主导产业。而这个目标对于之前过度依赖土地财政或者没有相关产业基础的地方政府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尤其是面对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而言,更是难上加难。

改革开放四十年,依托地方资源和优势成长起来的本地企业无疑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企业,企业的成长也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扶植。很多城市的产业建立都是从无到有,特别是那些先天自然资源不足的地方。

而如今,城市自身的产业格局基本确定,未来的增长点在很大程度上将会来源于对优质产业资源的争夺。优质企业是会下蛋的鸡,产业龙头则像是鸡群里面的大家长,这些优质企业很多都依附在产业龙头的体系里相伴成长。而上市公司则是龙头企业中的佼佼者,他们不仅是技术的汇聚点和创新平台,也是行业标准的制定者和产业链核心,依靠资本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信誉优势,在自我不断进步的同时,也在影响着产业的发展和优质企业的成长路径。

与几位资深的投资界前辈交流,大家一致认为,着眼未来,好的项目有很大一部分存在于上市公司的生态系统里,与其盲目地抢占赛道,不如在这里深度挖掘。

截至2022年10月19日,中国A股市场有4956家上市公司,这些上市公司必将成为中国350多个地级市、2800多个区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阵地。上市公司投产新的项目落在哪里极为重要,如果地方政府能够给出适合的政策,将极有利于这些产业健康发展,也会为上市公司带来在资本市场中的更好表现。从上市企业体系中招引到合适的优质项目,是地方政府弥补短板,补链强链的关键所在。

企业成长发展的大数法则,就是九死一生大浪淘沙的过程,两级分化极为严重。有很多曾经成功过的企业随着自身所处行业由成熟转向衰落,竞争力逐年下降,利润率也随之降低,生存压力持续提升,这种显现在头部城市集群里面尤为突出。这些企业接下来的路应该如何走?寻找自己的第二增长曲线,如何降本增效,物色一个适合自己更好发展的区域,更好地融入区域发展的产业链中,也许是破局的重点。

城市化进程:优势产业的争夺战

建立产业集群不可忽视产业中台

与传统产业不同,很多新兴产业的建立,和城市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并无明显的关联,这类产业的建立和形成很多是无关于所谓的区块优势的。除了龙头企业,在地方政府招引的过程中,有一个常常不被重视的群体,就是产业中台类型的企业,他们未必是行业龙头,很多还在发展中阶段,却是整条产业链中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

什么是产业中台?产业中台是整条产业链中最核心的环节,是连接产业上游和下游的关键要素,不同产业的产业中台并不一样。比如在外送餐饮这个细分行业里面,类似美团这样的平台就是一个产业中台类型企业。这类平台公司拥有客户流量可以接收订单,然后像连接器一样把上游商家和下游终端配送员有效地连接在一起。

为什么要重视产业中台企业?设想一下,如果一个地区没有这样的平台公司,那么提供外卖的商家和配送外卖的人员就都接不到生意,从某种角度来说,外卖商家和配送人员对美团这样的平台是有很强的依赖度的。由此可见,产业中台往往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起到很强的产业牵引作用。

以医药行业为例,CRO公司(研发外包服务机构,为医药企业或科研机构提供专业的外包服务,侧重于新药的研发和注册) 就属于产业中台企业。通常情况,招引一个高质量的CRO企业入驻产业园区,在条件适合的情况下,借助资本手段可以带动相关上下游数十个企业入驻,产业集群就此建立。

从劳务输入到人才输出

经济学家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聚集在宫廷的那些富人,需要高品质的货物,这就吸引了熟练的工人远道而来,也培养了当地工人。”人、产业、财富在这些地方聚集,强者恒强的局面,而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下,必定是人才、产业的双向的输入输出。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城市深圳,由于政治经济交流的需要,国内很多城市,甚至是区县,都会在这里设立办事处或者接待站。以往的工作一般有几个重点,比如:1、地方工人劳务输出;2、经济文化的交流服务;3、招商引资。

而这些年,这些办事处的工作重点则调转了过来,重点是招商引资,其次是把当年输送到大城市已卓有成就的企业家和优秀的技术工人,吸引回乡,为家乡的发展添砖加瓦。

我们通常根据某些指标来分析城市发展的前景和创富能力,例如区位优势、产业基础、人口数量等等。但往往忽视了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个体与城市的匹配性。

有限的优势资源使得优质企业成为稀缺资源,而优质的企业背后是专业人才的支撑。很多中小型城市,经常会因为没有相应的专业人才而错失优秀的企业落地,这个困局单靠人才补贴政策是很难奏效的。一般来说人才跟着产业走,业在哪,家也就会安在哪。

顺应这个逻辑,想要为某个产业落地创造条件,一定要考虑如何让这个产业的人才能够在这里长久发展。长久发展也包含了同类型工作的选择余地。比如,在本地就业的小王,要是从现在工作的企业离开了,他在当地是否还能找到同行业的工作岗位,如果不能,小王自然就会觉得没有保障。

年轻人毕业来到大城市闯荡,会看到更大的世界,遇到更多的机会,但这里未必适合所有人安家立业。学有所成,寻找与自己优势匹配度高的地方建功立业,即便是在普通的城市或乡村,也未尝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脱离喧嚣,享受如鱼得水、如虎添翼般的畅快。

新产业落地最难的是融合,其本质是人与城市之间的融合。是融于文化?还是融于节奏?每座城市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都曾经历过血雨腥风,诞生过无数英雄,也承载着数之不尽的辉煌,这些共同造就了这座城市特有的精神。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外来人,大家都将会是这座城市的过客,唯有这座城市的精神永存,历久弥新。

初冬时节,北国落下初雪,南方艳阳花开,长江水路依旧繁忙,中国城市经济也在经历春夏秋冬的四季流转。产业转型升级处在新旧动能转换的阵痛期,也是难得的窗口期,城市格局也在有限的优质资源的争夺中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当疫情的无常让出行不畅,无法促动旅游业消费增长,农产品销售附加值低的情况下,产业的引领则在高质量发展的当下,成为了城市发展的主要增长点,依托自身资源禀赋重塑产业集群,不受自然地域环境的影响,打造出城市自己的经济时区,才能在新一轮的产业发展中找到空间和机会。

今年我走了30多个城市,每个城市都各具特色,上个月从安徽一路向南,路过庐山,果然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城市赛跑何尝不是如此,不同视角,不同高度看待同一个事物,必然有百般结果,离远一点,站高一点,跳出城市看城市,才能发现他们在中国城市版图中的定位和价值,走出不识庐山真面目的迷雾,找到城市价值的新锚点。

在赣州于都的长征源看到一处标语:“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内心不由为之一振,美好的远方不就是始于我们脚下的这条路吗?

城市化进程:优势产业的争夺战

  • 作者:和君集团资深咨询师,华雅科技成果转化研究院产业与数字经济委员会秘书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分享的知识,所有内容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人观点。如有侵权,请告知!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